摘要:不可思议的舆情传播心理

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舆论时代,如何提高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的能力,正确引导公众舆论?掌握一些网络舆情引导的心理机制必不可少。


1

罗密欧—朱丽叶效应

image.png

逆反心理,即一个人内心所激发出心理抗拒,是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中常见的现象。逆反心理也叫“罗密欧—朱丽叶效应”,即家族的反对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结合。好奇心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。越是禁止的,人们越是好奇。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,反而会激起更多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欲望。另外,过分夸张和言过其实也会产生逆反心理。一些个人和机构在解决危机中如果使用过多空泛的大话套话,就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。


2

态度比事实更重要

image.png

心理学家发现,决定人行动的,往往是喜好而非知识。比如戒烟,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,但只有让人痛恨吸烟,才有可能戒烟。在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时代,传播力和影响力经常并不在于事实和逻辑的传递,而在于态度和情感的传递,这就是态度传播。在一些灾难性事故的政府新闻发会上,即使发言人发布的事实再翔实,如果缺少一句真诚的道歉,没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慰问,其效果也不会很理想。在危机面前,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对错,甚至也不是真伪,而是“态度”。


3

乐池理论

image.png

什么样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集体关注?传播学中的“乐池理论”认为,一个人说我能解决中东问题,另一个人在演出时不小心掉进了乐池,谁更容易引起关注?谁更容易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?显然是后者。所以,注意力和传播力大小,往往并非由事件的重要性决定,而是由事件的戏剧性程度决定的。


4

尖叫效应

image.png

人们是否接受一个信息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。比如,人们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;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次重复的消息;倾向于相信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消息;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惊吓或者激怒人的信息等等。


5

坏消息法则

image.png

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播得快。有学者指出,人们之所以更加容易关注负面新闻,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,人类只有拥有了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才能生存,而“坏消息”往往意味着危险。生活在社会中底层的大多数人,他们的焦虑感和不安感更加强烈,所以也就越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。所以,危机预防比危机应对更重要。


6

感叹号心态

image.png

在网络传播行为中,相当部分人会不自觉地遵从“感叹号”心态,即在极短的时间里跟着感觉走,选择那些更“刺激”人们情感和情绪的信息进行转发,而那些更为完整、理性、严谨的信息,往往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沉没在信息汪洋的底层。


7

叙事戏法

image.png

传播学规律表明,叙事视角的设定和转移,会带来不一样的态度引导。比如从受害者角度的描述,和从施害者角度描述,传递给人的好恶程度就有差别。同一素材的不同叙述结构,也会提供不一样的故事。此外,语言风格、感情色彩等也能影响同一事实所带来的杀伤力。


8

双面传播

image.png

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,提供双面乃至多面信息,有助于他们了解事件复杂性,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判断。传播学规律认为,一般来说双面展示更有说服力。比如先说一个缺点,再说一个优点会有更好的效果。但是,对传媒素养较低的群体,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不要把他们弄糊涂,所以最好是就事论事,提供简单清晰的单面事实甚至断言,反而有好的效果。



9

回音室效应

image.png

群体可以极化和放大信息。所以,争取好评的捷径是争取最先的好评。如果群体中一开始就有人认为一个人好看,整个小组的人就会越来越认为这个人美丽动人。很多明星就得益于此,说她好看的人越多,人们就会认为她越好看。这也叫“回音室效应”:大家的互动就像一个回音室,会很快把声音变大并变得更加极端。


10

“定时炸弹”效应

image.png

个人或机构形象、品牌构建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一旦这一形象在网民心中树立起来,要否定它十分困难。但是,好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多面的、丰满的、有人性的形象。如果形象过于伟岸和完美,就会形成“定时炸弹”效应,稍微一个小瑕疵就会立即引爆,形成戏剧化效果,引发危机。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,宣传不宜过分拔高,说话不可过头,过于绝对的模范等于人造了一个靶子放到众人的放大镜下。


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

专业人员第一时间与您沟通